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9周年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基辅时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简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由于一次安全系统测试实验失败,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事故是如何发生的
第四反应堆的实验旨在测试在失去外部电源供应时涡轮发电机的运行情况。由于一系列违反操作规程、设计缺陷和人员操作失误,反应堆失去稳定性,导致热爆炸和随后的大火。
首批抵达事故现场的消防员和电站工作人员面临强烈的放射性辐射,且往往缺乏适当的防护措施。
灾难的规模
事故发生后数日,放射性云团覆盖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部分地区,并随后扩散至整个欧洲。
约11.6万人从普里皮亚季及30公里隔离区紧急疏散。
随后,又有约22万人从受污染地区迁移。
据专家估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释放量是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数十倍。
灾难后果
人员伤亡:
事故发生后,约30人因急性辐射病和创伤死亡。
长期预测显示,辐射影响导致数万人患甲状腺疾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生态后果:
数十年来,隔离区一直是极度危险的居住区。
部分地区至今仍存在高水平的辐射污染。
经济后果:
苏联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修复工作、在毁坏的反应堆上建造石棺、人口迁移——所有这些都成为经济沉重的负担。
全球影响
安全政策重新审视: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全球范围内重新审视了核电站的安全标准。
反核运动加剧:欧洲各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放弃核能的计划或加强对其控制。
国际合作加强:灾难表明,在核事故发生时需要全球协调。新的国际核安全协议得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