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國家銀行(NBU)上週在銀行間市場減少了1.316億美元的美元銷售,降幅達17.9%,至6.027億美元,而格里夫納的貶值幅度從前一週的37.4戈比放緩至12.8戈比。
根據國家銀行的數據,上週前四天,法人購買和出售外幣的平均每日負差額從前一週同期的3660萬美元增至7420萬美元,總計達2.97億美元。
與此同時,現貨市場上民眾購買外幣的金額卻呈現下降趨勢:從週六至週四,負差額為2130萬美元,而前兩週為2960萬美元。這幾天,非現金外幣的購買量一直高於銷售量。
上週初以41.6027烏克蘭格里夫納兌1美元開盤的官方匯率,在三天內貶值至41.7607格里夫納兌1美元,但最終以該匯率收盤。
現金市場方面,上週美元匯率沿著官方匯率41.7565烏克蘭格里夫納兌1美元的軌跡波動,格里夫納整體貶值約25戈比,買入價約為41.70烏克蘭格里夫納兌1美元,賣出價約為41.80烏克蘭格里夫納兌1美元。
上週末,彭博社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施壓要求加快格里夫納貶值步伐,但目前尚無此因素影響的相關資訊,僅在本週交易首日,格里夫納稍跌至41.7624格里夫納兌1美元。
「烏克蘭外匯市場仍受烏克蘭國家銀行實施的可控彈性策略影響…自十月初以來,格里夫納兌美元匯率持續緩步走弱。現貨市場匯率也以類似節奏變化」,大型現貨外匯交易商「KYT Group」的專家如此描述現況。
他們補充道,10月銀行間市場需求明顯增長,迫使烏克蘭國家銀行增加干預力度。專家認為,此趨勢一方面屬季節性因素,因秋季企業為支付款項對外幣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烏克蘭能源與天然氣基礎設施遭受炮擊加劇,導致天然氣與能源設備進口量上升,亦對格里夫納匯率構成額外影響。
「短期(1-1.5週):基本區間為41.4-41.9烏克蘭格里夫納/美元,可能趨向預測區間上限」,KYT Group對現貨市場匯率作出上述預測。
該機構專家認為,中期(2-3個月)匯率將在41.30-42.00烏克蘭格里夫納/美元區間波動。他們認為,若聯準會於十月降息,且美中貿易戰風險影響減弱,美元在國際市場的基本面走勢可能趨強,這也將影響烏克蘭的匯率。然而,在烏克蘭國內,預期基礎設施將繼續遭受大規模轟炸、能源局勢惡化,以及進口量增長需求旺盛等因素,可能促使美元在烏克蘭貨幣市場加速升值。
「長期(6個月以上):格里夫納逐步貶值的趨勢將持續。在國際援助持續流入的前提下,考慮到烏克蘭當前的局勢,2026年中期匯率目標為43.20-44.40格里夫納兌1美元。」——KYT Group評論指出。
來源:https://bank.gov.ua/ua/markets
https://interfax.com.ua/news/projects/1113033.html
乌克兰国家银行(NBU)网站上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银行间市场外汇销售额增加了 9840 万美元,增幅达 18%,达到 6.436 亿美元。
根据统计数据,中央银行在过去两周没有买入任何外汇。
上周,国家银行购买了自 3 月初以来最多的外汇,但仍少于今年 2 月,与去年 3 月同一周的外汇购买量基本持平。
监管机构在此期间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家庭外汇购买量与外汇销售量之间的负差从周一的 2689 万美元缩小到了周四的 2024 美元。
官方格里夫纳汇率在一周内下跌了 2 戈比,跌至 41.5277 乌吉亚/1 美元。
现金市场上的情况也是如此,价差缩小到 41.46-41.56 乌吉亚/1 美元。
“自 3 月初以来,乌克兰外汇市场的美元动态发生了重大变化。2 月份美元逐渐走强,3 月初美元开始下跌,3 月 10 日之后美元逐渐回升,”货币兑换市场运营商 KIT 集团的分析师在其 3 月份的评论中对市场形势发表了看法。
据他们称,乌克兰现金外汇市场受到 2 月份大规模进口现金货币后美元需求下降的影响:根据乌克兰国家银行的数据,乌克兰进口了 13.16 亿美元现金美元和相当于 4.5 亿美元的欧元。
KIT 集团的专家补充说,乌克兰国家银行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平抑汇率波动并保持市场的可控状态,但 3 月份预算支出的增加通常会产生额外的外汇需求,这可能会影响格里夫纳汇率的调整。他们预计,在未来 1-3 周的短期内,美元兑格里夫尼亚的汇率可能会保持在 41.30-42.30 乌吉亚/1 美元的范围内。
据报道,乌克兰国家银行 2 月份的净干预额从 1 月份的 37.5 亿美元降至 30 亿美元。
2025 年 2 月,乌克兰人的外汇购买量比外汇销售量高出 9.5 亿美元,也低于今年 1 月的 14.8 亿美元。
根据初步数据,截至 2025 年 3 月 1 日,乌克兰的国际储备为 401.5 亿美元,比一个月前减少了 28.6 亿美元,降幅为 6.7%。
乌克兰内阁已将 2025 年国家预算中官方格里夫纳/美元的年平均汇率定为 45 乌吉亚/1 美元。
https://interfax.com.ua/news/economic/1058312.html